陳站長:新交通安全~「交通醫生」的概念與推廣

「新交通安全」簡述:促進全民對交通的交流,進而通透了解交通,並透過輔助工具(APP或程式或行為改善)的安裝與安排,讓交通學習、管理、運用等更加統整有效率。有了概念之後,加入「交通醫生」(醫療概念)的運用,也就是「對症下藥」,透過「交通醫生」對交通問題進行診斷,然後提出解決方案,並安排療程,進而改善交通問題。

交通詞彙(車禍防治關鍵詞彙匯整表)

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,若能夠了解這些「交通問題詞彙」,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,進行有效的改革…..有關「交通詞彙」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,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,如「周哈里窗」(或喬哈里窗)理論、有些詞彙則是「結合特有的概念」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,例如「交通醫生」概念,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,運用在「診斷交通問題」上,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「治療」(有效的解決方案)....

全民「交通素養」提升+「交通智庫」APP整合運用~有效交通改革(範例)

全民「交通素養」提升+「交通智庫」APP整合運用~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、有效「交通改革」應全民參與、提升交通素養 二、科技運用(交通APP)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(1)無時間、空間、數量等限制 (2)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(3)「交通智庫」的建立與運用 (4)「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」~4a.個人交通管理、紀錄 4b.交通規則學習 4c.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.階段性推展 4e.實體整合運用

交通智庫、交通醫生、交通體制、交通科技管理~(改善要素)2021.11.15補充

交通改革關鍵要素:1.交通專業專責人員(有效的組織行為設計與運作模式)2.交通科技工具與設施(設計研發)3.交通經驗智庫(彙整與推廣)4.交通資源平台(資源整合與運用)5.法規與體制的改革(交通醫生)6.科技管理(運用現代化工具管理與現代化體制)如何改善「特定地點、特定的人」之特定違規問題...整合「交通智庫+平台+工具」即可更有效改善(別用傳統警政或交通管理模式)...

陳站長:交通設施之規劃、設計、檢驗的「關鍵技術」(交通跨領域整合)

任何「交通設施」之規劃設計與檢驗,必須導入幾項「關鍵」1.基本技術:交通專業、交通法規、交通工程、交通宣導....2.視覺科學:任何「交通」,均應考量「識別度」3.聽覺輔助:由於交通路況複雜,過多的「訊息」、標示、花樣...4.現場經驗:設施之規劃與後續改善,應建立「現場經驗值」(因為許多道路工程...5.交通檢驗:有效的「交通檢驗」,類似「重新經歷」的概念,也就是,以「實際駕駛人」...6.廣納建言:搜集民意與廣納建言...7.交通種子:擴大建立「交通種子」:包含培訓專業交通志工,以協助交通相關發展...8.行為科學:許多交通改善,重點與投資均花在「硬體」,卻只有極...

陳站長:車禍防治「預防」與「預知」是關鍵

最佳「預防」與「預知」工具:(交通管理)手機APP,建議導入並推廣運用。手機APP優點:即時、完整、有電子地圖、可雙向溝通、可查詢、可語音控制、可預約、可導航、可學習、可蒐集建議與車行狀況....PS.手機APP工具,完全是「傳統管理」方式所無法達到的...(但需要平常就了解該APP,並習慣使用...

新聞事件省思>特殊交通設置,易造成誤判的交通陷阱~行人疑誤判闖紅燈~遭撞再遭輾慘死

令人遺憾,原本可以避免,或在發生第一次撞擊時,及時制止....但一切都來不及了.....許多交通設施「特殊」,加上民眾「舊認知」(以為路口左邊紅燈,直行就是綠燈)導致疏忽「特殊號誌」而發生憾事~平常我們可以從網路即時監視器來觀察各路口實際交通與違規情況~尤其是這些「特殊號誌時相」的路口(也就是直行紅燈,不代表橫向就是綠燈,有時是車輛全紅,行人綠燈...)~

交通更改路線,必須加強標示,並提供「取消舊路線」標示(以高雄車站~站東路為例)

陳站長:前幾天經過高雄車站前,交通確實有點亂,特別是下班尖峰時段,部分民眾還不熟悉更改路線,造成違規或困惑情形.....從站西路往南走,在建國路時,剛好遇到紅燈,建國路由東往西行之車流,疑因交通指揮不當,先擋住了靠近同愛街路口的車輛,導致後方車輛無法通行,進而回堵到路口中央,進退不得....

大車「視線死角」~早已強制安裝「視野輔助系統」,為什麼還會「沒看到」?

車禍歸咎「大車視線死角」是「半盲宣導」,規避大車責任,會害死那些「根本沒有察覺大車逼近的騎士」大車有「視野死角」~所以應「遠離大車」,但事實是....行車有視野死角=盲駛=危險駕駛為改善視線死角,強制安裝視野輔助系統,但安裝「視野輔助系統」≠「視野無死角」.....誰放任「盲駛」(危險駕駛)上路?誰來監督?誰在誤導?如果沒有督促並改善,還會有更多受害人.....

陳站長:媒體報導「輕軌安全」議題,可供交通安全改革借鏡

陳站長:有關新聞「高雄輕軌逐段通車,如何兼顧安全與便利」報導,我將觀後心得整理重點如下:1.報導不僅呈現「輕軌的交通安全問題」 2.其實也反應 大眾普遍「交通安全意識(薄弱)」,也就是「缺乏交通素養」的問題.....結論:民眾交通素養提升+跨領域專業(包含專業媒體+行為科學+交通運研專業)+交通單位改善問題=共同促進交通安全 建議交通單位,更積極成立:交通顧問群、交通品管圈、交通醫生.....(共同致力改善交通安全等問題)